近日,在国际学院和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室成功完成首批生命科学领域大型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技术全英文课程授课,这是我校首次针对国际学生打造的系统性仪器专项培训体系。课程聚焦荧光定量PCR、基因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三大核心设备,通过构建"理论授课-实体操作-独立考核"的完整教学链条,探索国际学生仪器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培养路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命科学人才培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仪器驱动创新"的新阶段,大型精密仪器成为解析生命现象的核心工具。我校传统仪器培训资源主要面向国内研究生,而国际学生因语言障碍和课程体系缺失,长期面临"操作设备无方"的困境。此前国际学生大多依赖中国同学协助完成实验操作,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科研自主性。这种"技术依附"状态与我校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的目标形成反差,也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学术合作的突出瓶颈。通过构建生命科学领域大型仪器设备原理及应用技术全英文课体系,探索国际学生仪器操作能力的标准化培养,填补了“技术能力培养”这一教育空白。
课程创新采用模块化设计,形成覆盖生命科学研究关键环节的教学矩阵:依托奥林巴斯FV3000共聚焦显微镜,系统讲授荧光及荧光成像技术、共聚焦成像原理、图像的三维重构、动态追踪等前沿成像方法;围绕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仪器信号采集机制、实验设计与样品制备、数据分析的讲解;通过对基因枪及农杆菌介导转基因技术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从载体构建、基因枪轰击、农杆菌转化到组织培养、转基因植物鉴定等知识点的技术原理。

来自苏丹的博士生在课程反馈中表示:"高分辨显微成像课程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实践体验,特别是使用奥林巴斯FV3000共聚焦显微镜的实操环节。最让我着迷的是学习如何制作三维图像和动态影像,课程结构严谨,实践环节对巩固理论知识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从"技术认知"到"创新应用"的能力跃升,正是课程价值的生动体现。
实验室主任指出,课程不仅填补了国际学生科研技能培养的空白,更通过技术赋能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具备参与国际前沿研究的能力自信。这一创新实践彰显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为“一带一路”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人才培育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