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重点实验室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2001年6月建立的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进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序列,2006年通过建设验收。2011年10月科技部批复依托我校建设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1月通过科技部组织的建设验收,2017年6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首次评估,2022年通过科技部重组并组建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由王晓杰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教授担任。

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作物抗逆与绿色高效生产的学科前沿和产业需求,重点开展作物抗逆优质高产与绿色高效协同提升理论与技术研究,近10年来,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1)解析了小麦抗逆优质高产的生物学基础,支撑了新品种选育。作为国内唯一参与单位完成了普通小麦参考序列,被学界称为征服了小麦遗传学的“珠穆朗玛峰”,获评“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小麦重大病害成灾机制与防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保障了小麦生产安全。系统揭示了小麦重要病菌菌源形成、侵染致病和操纵寄主的机制;率先发现了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完善了条锈菌生活史和病害循环,被誉为锈病研究的里程碑;鉴定到首个小麦感锈病基因并创制了材料,打破了传统利用抗病基因的育种思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3)苹果高效生产理论和新品种取得重大突破,助推黄土高原苹果成就世界级产业。完善了苹果基因组,系统性研究了苹果抗逆优异基因功能、肥水高效利用规律,探明了苹果抗旱和糖酸品质形成的新机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在旱区主产区建立了7个苹果试验站,形成了以试验站为依托的苹果科技服务模式,助推黄土高原苹果成为世界级大产业。(4)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研究支撑旱区农业绿色发展。针对旱区耕地质量提升这一重大科技需求,系统探明了西北旱区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与菌群分布规律,阐明了旱区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旱区土壤微生物资源库。开创了土壤微生物跨界、跨种属协同对话分子机制研究新领域,破解了微生物对微量养分攫取的普遍性难题。搭建了“高校+农技+企业+基地”的示范推广模式,实现了旱区作物大面积丰产提质增效,有效推动了我国旱区作物生产方式升级转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28人,实验技术人员10人。研究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青年人才项目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4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4人。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了院士、领军人才领衔、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专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雄厚的学术队伍。

实验室将围绕作物高效生产的核心科学问题,深入开展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作物逆境应答与调控、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等研究,坚守“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崇高使命,将不懈努力,为我国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将实验室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作物抗逆与绿色高效生产理论创新策源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支撑未来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11a7b9b743f34181b7194afa8e36493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