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学校党委李兴旺书记提出,创办高水平期刊,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逆境生物学》(Stress Biology)大事记
●2020年4月14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事宜,并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任组长、科研院牵头的“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筹建工作组”,负责研究期刊的目标定位,创刊工作计划,拟定主编、执行主编人选和职责等。
●2020年5月15日,校长办公会研究审议《逆境生物学》主编和执行主编人选。
●2020年6月16日,吴普特校长主持召开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期刊刊名、副主编人选,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坚定不移地支持创办高水平英文期刊,积极创造条件,落实人、财、物等条件。
●2020年10月11日,《逆境生物学》国内编委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商讨期刊定位和创办工作计划。
●2021年2月17日,房玉林副校长代表学校与国际出版商Springer Nature正式签约。
●2021年3月30日,校长办公会就期刊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科研院以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论文邀稿及组稿工作,为期刊出版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8月18日,《逆境生物学》正式上线。
●2022年1月10日,《逆境生物学》被DOAJ收录。
●2022年9月21日,《逆境生物学》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科研院供稿)
《逆境生物学》(Stress Biology),是我校主办的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 2021年8月正式上线,今年1月被DOAJ数据库收录,9月成功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短短一年时间,《逆境生物学》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逆境生物学》从“无米下锅”到卓越新刊背后的故事。
初心:彰显科技引领力 提升学术话语权
科技期刊旨在传递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科学技术前进和人类文明进程,是彰显科技引领力和学术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欧美作为科技期刊的发源地,从1665年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50余年,全球共有13000余种有影响力的期刊,盘踞影响因子前20名的期刊基本由美、英两国平分天下。
中国作为经济和科技大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我国2021年SCI论文发文量为20,3933篇,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国90%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国外主办的SCI期刊。中国SCI期刊对中国学者论文的贡献率仅为7%左右。在全球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科技期刊远远落后欧美发达国家,科技显示度与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体量显著不符。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意见》指出,科技期刊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科技一流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决定创办一本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彰显科技引领力,提升学术话语权,用国际学术界的普通话“把科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2020年4月14日,学校决定正式启动创办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筹建工作组,筹划创办期刊《逆境生物学》(Stress Biology)。
《逆境生物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依托Springer Nature平台发行。期刊的宗旨是服务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为发表支撑粮食安全的理论和技术相关论文搭建平台,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引领科技潮流,提升国际话语权,打造逆境生物学知名学术期刊。
经过前期酝酿、策划,2020年6月,《逆境生物学》确定了编委会以及目标定位。我校康振生院士和南方科技大学朱健康院士(美国科学院)担任主编,来自9个国家的58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编委,王乔春挑起了执行主编的大梁。
王乔春教授是植物超低温生物学的国际领军学者,为植物超低温疗法脱毒的奠基人之一, 帮助以色列、芬兰、挪威等多国建立了植物种植资源的超低温保存技术和脱毒技术。先后担任8家国际SCI期刊副主编及编委。目前仍担任Plant Disease 和Plant Methods副主编,Plant Cell Reports和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的编委,有着较为丰富的办刊经验。
“在以色列希伯莱大学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Ariea Altman 教授是Plant Cell Reports的编委; 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教授期间,我的合作者是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的主编。成为期刊编委,甚至主办期刊是我除了学术研究外的梦想。”王乔春教授国外留学与工作经历让他萌生了主办科技期刊的梦想,“编委的梦已经实现,主办期刊尚在路上。或许,这个梦想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
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崛起,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王乔春表示,“我校在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小麦、苹果、葡萄等方面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我们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学术影响力与提升话语权。”
历程:从“无米下锅”到卓越新刊
对一本新刊来说,稿源是头号难题。对一本高水平期刊来说,高质量稿源更是难上加难。《逆境生物学》设有植物生物胁迫、植物非生物胁迫、动物、微生物四个版块,刊载与逆境生物学相关的研究论文、短讯、综述、点评等类型的文章。
与Springer-Nature出版集团签订了合同,离上线只剩下两个月的时候,稿件严重不足,难以按合同创刊,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编辑部焦急万分,四处邀稿,反复多次和王乔春教授讨论稿源问题,向国内外发出数百封邀稿邮件,但均不理想。
外寻不理想,寻求内部支持。编辑部找到了主编团队及其他多个团队,得到了鼎力支持。我校郭军、黄丽丽、江聪、刘杰、韦革宏等教授带头投稿。主编康振生院士和朱健康院士亲自邀约国内外多篇高水平稿件,康振生院士团队的王晓杰、江聪、刘慧泉等也积极与南京农大、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兄弟院校联系,邀约高水平稿件。终于渡过难关,期刊按计划创刊。
“虽然顺利完成2021年任务,但动物版块一篇文章也没有,这会影响期刊进入SCI评价”。王乔春找到动科学院的王小龙教授,向他邀稿,王小龙慨然应允。王乔春又“得寸进尺”的要求王小龙主持一个专辑。一个专辑最少有6篇文章,没想到王小龙还是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沈锡辉教授长期从事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ell Report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非常高产。作为微生物胁迫版块的编委,他两年内投了三篇稿件,并组织了一个专辑以示支持。
管清美教授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在苹果耐非生物逆境(干旱、低温)的分子机制、苹果基因组学、苹果基因组设计育种方面造诣颇深。她主动找到王乔春教授,表示要负责组织一个专辑。
“从期刊筹备开始就得到学校党政领导和科研院的全力支持,特别是学校这些优秀科学家的大力支持,增强了我们办好期刊的信心决心。” 王乔春说,“正是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群体的积极支持和踊跃投稿,我们的期刊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一个高水平起点上”。
9月21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发布《关于下达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入选项目的通知》, 《逆境生物学》在激烈的竞争中,层层闯关,成功入选。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由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起点新刊项目以域选刊、前瞻布局、突出引领,在传统优势、新兴交叉、战略前沿、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创办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入选,这是对我校学术期刊主办水平的肯定,将进一步助力我校聚合全球逆境生物学研究资源、提升相关学科发展质量,对推动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王乔春表示。
目前,《逆境生物学》已发表69篇文章,总下载量约7万次,单篇最高引用21次。“现在,稿件数量已不再是我们的困难,但我们有更大的目标,更高的追求。”王乔春说道。
未来: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
高水平学术期刊引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及发展方向,掌握了研究方向,就可以提前布局研究内容,不然就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重复别人的研究。
Cell Research是中科院1990年创办的,1996年拿到的第一个影响因子,2022年的影响因子为46.297,与国际顶尖期刊处于同一行列。2006年中科院创办的Molecular Plant,2022因子突升为21.949,跃居植物科学类期刊全球第一。
建设国际一流期刊,在王乔春看来,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组建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高水平的主编、编委队伍,二是组织高水平的稿件,三是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审稿与发表体系。
中国是14亿人口的国家,是全球的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关乎着全球的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粮食饭碗一定要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逆境生物学》正是以服务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为宗旨。
“我们的短、中期目标是,创刊第三年进入SCI,第四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5),通过8年左右的建设,把期刊建成国际本领域的知名期刊,对标Plant Physiology、ThePlant Journal、The Plant Cell。”王乔春谈起下一步工作目标,信心满怀。他的信心,既有国家科技发展大环境的支撑,也有科学家群体的支撑,还有科技期刊成功的实践支撑。
编辑:舒爽
终审: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