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科技兴农,种业先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示范区始终瞄准种业发展这一核心课题,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源源不断地培育“杨凌良种”,在辽阔的大地上播撒出丰收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杨凌小麦品种主导了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碧蚂一号”“小偃6号”“西农511”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为提升我国小麦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吉万全:中国粮食用中国品种
吉万全,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主任。先后获得陕西省首批科技新星、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等荣誉,今年又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我们国家的小麦育种技术,与国际相比,已经从跟跑、并跑发展到现在在有些领域占据领跑的位置,我们研制的种子在气候条件相似的中亚地区国家很有竞争力。我相信,我们的小麦育种技术终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那一天。”吉万全说。
冬种夏收仓廪满,一“麦”相承流芳华。“让中国的饭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食用中国品种。”这是吉万全及团队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吉万全所在的农学院小麦研究团队培育的一个个小麦新品种,相继在我国黄淮海、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普及,并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萌发新芽”、试验示范、收获希望。
通过小麦与草的远缘杂交,吉万全团队至今已培育出11个小麦新品种,其中有“西农511”等国审品种5个,“西农518”等省审品种6个,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为我国小麦新品种研发以及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吉万全介绍说,“西农511”采用远缘杂交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方法选育而成。这个品种可谓“身经百战、逆风飞扬”,它历经了2016年赤霉大爆发、2017年条锈病肆虐及2018年的倒春寒,表现出优良的高抗病性,经历了由省审到国审的蜕变,最终破茧成蝶,成为旱涝保收的“金种子”。
“西农511”优势明显,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强筋标准、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强、产量较高,目前,“西农511”已推广到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发展势头强劲,有望成为引领陕西省乃至黄淮地区优质小麦转型升级更新换代主导品种。
据吉万全介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黄淮麦区产麦不断跃上新台阶、满足群众新要求。上世纪80年代,小麦育种主要目标是“高产、高产、高产”,解决“吃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产有保障后,小麦育种主要目标是优质高产,出现了面包小麦、面条小麦、饼干小麦、酿酒小麦等专用小麦品种,解决“吃好”问题;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紫糯、蓝糯等糯小麦,彩粒小麦,以及高抗性淀粉小麦新品种、抗病和资源环境友好型等绿色品种,也受到了市场极大关注,要求小麦绿色、稳产、优质、营养等多元化品种,解决“吃健康”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后在解决“吃饱吃好吃健康”的同时,还要提升到“吃文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吉万全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生50余名,1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7人获陕西省资源普查先进个人,20余人次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瑞农奖学金”等荣誉。培养的研究生从事“三农”工作,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他自己多次被评为校、院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2018年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担任“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小麦第四学术团队党支部入选202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
薛吉全:树立玉米育种的“陕西样板”
薛吉全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陕西关中试验站站长,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对于玉米各业自主创新,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要提升我国玉米育种创新能力,既要发挥现有公益性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潜力,也要培植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其中的关键是要发挥公益性与商业竞争性育种体系两个积极性,协调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商业化育种之间的关系,使公益性研发与商业化育种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玉米种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培育一个玉米优良品种,往往要从数万个材料中筛选优异自交系,组配几千个到上万个组合,经过数百次的田间试验鉴定。从五月开始春播,暑期高温季节正好是套袋授粉的高峰,十月又是夏播收获,冬季还需要到海南加代繁育,播种、管理、选株、套袋、授粉、观察记载、收获、室内考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别人眼里的辛苦劳作,但在拥有着30余载育种经历的薛吉全眼里,却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从2009年到2022年,薛吉全教授与有关单位在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四川和新疆7个省区的30个地点,开展了14轮玉米种质群体陕A群、陕B群的优化升级和多点联合改良试验。
薛吉全说,“现代玉米种业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优异种质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纲。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种质改良计划,实施我们的玉米种质改良扩增计划,增强育种的核心竞争能力。”
围绕这个目标,薛吉全团队研究出来的陕单650,2020年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这个品种具有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
在薛吉全看来,要育成一个玉米新品种是小概率事件,只有利用有限的条件,与时间赛跑,才能增加育种的概率。目前,薛吉全团队育成的“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
近年来,薛吉全的玉米育种成果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向农民宣传推广新品种,受到了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青睐。试验站经过了玉米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和玉米机械化3个阶段的发展,已成为玉米科技创新的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展示平台和扩散基地,为陕西及西北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